上下文敏感分析(下)
最后更新于
最后更新于
上下文敏感分析是提高指针分析精度最有效的技术,没有之一。
本课分为以下五个部分:
Introduction(Example)
Introduction(Theory)
Context Sensitive Pointer Analysis: Rules
Context Sensitive Pointer Analysis: Algorithms
Context Sensitivity Variants
在上半篇中我们讲解了前三个部分,下半篇来继续讲最后的两个部分。
挖个坑——本文所有的例子其实都更适合视频讲解。
除了PFG做了相应改进之外,算法的总体思路没有改变。
具体来说,带有上下文信息的Node和Edge的构成带有上下文信息的PFG:
乍一看挺吓人的,对吧?不过你应该对上下文敏感(C.S.)指针分析算法的小伙伴上下文不敏感(C.I.)指针分析算法很熟悉了(下图中所有上下文标记都用色块遮挡了):
因此,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更关注和上下文相关的部分,而不像之前一样详细地关注所有细节。
值得一提的差异是,RM和CG两个集合在本节所述的上下文敏感算法中都是带有上下文信息的。举个例子,在C.S.的分析中,caller和callee都带有上下文信息( 代表callee的上下文标记,c:2->表示第二行的caller调用了带有标记的callee):
在这一部分,我们只需要理解Select的作用(对于Select的具体实现,会在后面讲解):
ProcessCall接收两个参数,意义是:带有上下文标记的x新增一个带有上下文标记指向目标o。
m代表目标方法。
Select接收参数(这里虽然有3个参数,但并非每种实现方式都需要用到所有的3个参数)
c。x的上下文标记
l。调用点本身(call site),在例子中以行号标识调用点
。receiver object
Select返回callee的context
那,讲讲Select吧?
Select函数实现时的具体差异,产生了不同的上下文敏感分析的变种方法,它们有不同的优缺点。具体来说,就是
可以视为C.S. 的一种特殊情况,无论传递给Select的参数是什么,总是返回同样的上下文。即:
用一系列的调用链(call chain/call stream)作为上下文标识。
Also called call-string sensitivity, or k-CFA
举个例子直观地展示Call-Site Sensitivity:
当然,如果bar是递归的,分析出来的context可能会包含非常多的内容……
为了避免上面所说的递归导致的算法无法终止的情况,我们可以给contexts的长度设一个上界k。
1-call-site/1-CFA
2-call-site/2-CFA
分析以下代码,给出指针流图PFG和调用关系图CG作为结果。(不需要关注heap上的变量和this变量,因为它们在这个例子中不是重点)
答案如下:
和C.I.对比,我们可以发现对于16行处的分析,C.S.(1-Call-Site)更加精确。
以receiver object作为上下文标识
Each context consists of a list of abstract objects (represented by their allocation sites)
At a method call, use the receiver object with its heap
context as callee context
Distinguish the operations of data flow on different objects
分别用1-Call-Site和1-Object的方式分析以下代码,给出所有指针(包括Variable和Field)所指向的对象。
在12行,1-call-site的分析方法产生了不精确分析结果。在Call Graph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到这一点:
更加通俗地说,1-call-site只能记得自己是从哪个路口走到当前位置的,而1-object能够记得自己是谁。
然而并不能说明1-object的精度一定比1-call-site高。比如在分析以下代码时:
因此,在理论上,两种方法不可比。而在针对OO语言(如Java)的实践中,object方法的表现(无论是精度还是速度)通常更好,因为这更符合OO语言的特性。
和Object Sensitivity类似,但是粒度更粗而效率更高——这种方法只关注Object是在哪一个Class中被声明的。
Each context consists of a list of types
At a method call, use the type containing the allocation site of the receiver object with its heap context as callee context
例如(如果你发现这个例子不太好理解,请先往下看看下一个例子):
阅读顺序建议:绿框->蓝框->无框。在Object-sensitivity中我们记录下每一个object被声明出来的行数。在Type-sensitivity中我们只记录它们都是在Class X中声明的。
In general:
Precision: object > type > call-site
Efficiency: type > object > call-site
Algorithm for context-sensitive pointer analysis
和C.I.几乎一致
3 Common context sensitivity variants
Call-Site Sensitivity
Object Sensitivity
Type Sensitivity
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 among common
context sensitivity variants
在面向对象语言(如Java)中,Object Sensitivity通常比Call-Site Sensitivity表现更好
如果追求速度,可以进而选用Type Sensitivity